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面向国家时代需求,培育一流遥感人才,遥感教学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2023-08-01
  • 阅读:


2023724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批准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的决定(教师[2023]4号),武汉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共获3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李德仁院士、龚健雅院士牵头申报的“面向国家需求的世界一流遥感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成果完成人为李德仁,龚健雅,秦昆,吴华意,胡庆武,龚龑,孟小亮,王玥,陈锐志(CHENRUIZHI),张永军,王树根,贾永红,邵振峰,黄玉春,关琳。

 

背景

遥感是经济建设、国家安全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支撑手段,遥感科技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急需培养熟悉从传感器研制、卫星设计、到遥感信息处理、遥感应用的全链路遥感人才。本教学成果历时10余年,面对新条件下我国遥感科技发展必须坚持自主、独立、安全、可控的时代需求,深入践行新工科教育改革,秉承“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学研协同、实践创新”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特色,着力培养具有全链路遥感知识、多学科交叉创新能力和国际视野的一流遥感人才。

我校于2001年创建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2016年首批试点通过遥感科学与技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17年获批并开始建设教育部首批新工科项目。长期着手构建遥感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批同意,2018年自主设置遥感科学与技术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并带领全国同行于2022年正式获批遥感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与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紧密协作,通过通讯-导航-遥感多学科交叉融合,从传感器研制、卫星设计,到快准灵、智能化的遥感应用系统研发,全面支持全链路遥感教学、多学科交叉综合人才培养,创新了科研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协同发展的模式。武汉大学的遥感专业建设经验在全国60多所开设遥感专业的高校推广。

教研成果的总体框架

1引育并重,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家级教学团队

引进与培养并重,师资传承与知识重构并举,引进电子、仪器和定量遥感等交叉学科人才,引导摄影测量师资向遥感、地理信息、计算机视觉等交叉方向发展,建设了一支包括3位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44位国家级人才、12位外籍专家,共200多位专任教师的一流师资队伍,打造具有国际视野的国家级教学团队。一批学术精湛、品德高尚的一流师资队伍,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李德仁、张祖勋、龚健雅等六院士每年给武汉大学测绘遥感学科大一新生合上本科生课程,启迪和引领了新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李德仁做上百场科普报告,获全国十大最美科技工作者;李德仁、龚健雅先后担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第六委员会主席,负责教育与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张祖勋2021年获国家杰出教学奖和荆楚好老师特别奖;吴华意担任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教育与合作研究资源共享工作组主席;李德仁创办并担任主编的英文期刊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张永军担任国际摄影测量领域著名期刊The Photogrammetric Record共同主编;龚龑获全国教学竞赛工科组第一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邵振峰担任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2开拓创新,建设引领示范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按照厚基础、宽口径、文理兼修、理工结合的原则,设计了遥感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强化人文修养和数理基础,突出交叉特点,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重点建设了8门大类平台专业课、8门大类平台实践课、34门全英文课程、10门新工科创新创业课程。全国首套遥感系列教材被4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深度使用;5门国家级一流课程和4门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被全国近100所高校直接使用,累计听课人数40多万;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国家级虚拟仿真平台的实习实践教学软硬件平台被140多所院校使用;遥感科普教育基地年接待量上千人;全英文课程资源在“一带一路”国家留学生中充分共享。

建立遥感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

3统筹规划,创立科研与人才培养融合协同发展模式

通过四科四教(科研团队培育教学梯队、科研成果充实教学案例、学科平台支撑教学实践、国际化科技合作营造国际化育人环境)、统筹教学改革研究(主持32项教改项目、发表63篇教学论文),采取本科生加入科研团队并主持项目、本硕博衔接培养、学科竞赛促进创新创业实践等举措,推动科研与人才培养融合协同发展。

科教融合协同发展模式

4夯实基础,一流科研与教学平台助力学生创新实践

充分发挥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平台的特色优势,依托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和遥感+”俱乐部,建设面向新工科的遥感信息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平台,建立了科研成果进课堂、进教材、融入实习实践的机制;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组织本科生、研究生参加卡脖子遥感核心技术攻关,积极参与各类国际国内学科竞赛,136人次在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以及各类国内外学科竞赛中获得国际级和国家级奖励。

 

科研与实践教学平台助力学生创新实践

5面向全球,营造国际化遥感人才培养环境与文化氛围

利用武汉大学世界一流的遥感学科优势,创立教育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地球空间信息国际学院、国际暑期学校、国际博士生论坛、中俄3S暑期学生研讨班、定量遥感暑期学校等国际化平台,美德英澳等国院士和专家全程参与授课,发展了多层次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撑平台、培养环境和文化氛围

国际化人才培养环境与文化氛围

培养世界一流遥感人才

遥感人才培养教学研究成果,为推进我国遥感科学与技术世界一流科研和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产生了广泛的推广应用和示范作用。累计培养遥感科学与技术毕业生1万多人,优秀的毕业生推动了全球遥感科技的发展。武汉大学遥感学科为学术界、工业界和企事业单位输送了大量勇于探索、善于引领遥感交叉学科发展的创新人才,为国内100多所高校输送了数百位教授,为华为、百度、大疆等国内头部企业输送了一大批遥感科技创新人才,深度推动了我国遥感科技和教育的发展。

“面向国家需求的世界一流遥感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与实践”教学研究成果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将鼓励和引领我校遥感学科老师铭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教师使命,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辛勤耕耘,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