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动态 >> 正文

李德仁院士:让科技为抗震救灾导航

2008-06-06
  • 阅读:

来源:6月5日武汉大学校园网

6月5日上午,行政大楼前,包括汶川映秀镇、都江堰市、北川、唐家山堰塞湖等地的遥感测量图一字排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李德仁正在这里向顾海良等校领导和有关师生介绍四川震灾情况。哪里是滑坡,哪里是建筑物损毁,照片上一目了然,这些资料对指挥抗震救灾可谓珍贵。

此前,5月24日,李德仁接到国务院抗震救灾专家组副组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陈祖煜急电,急切地咨询如何利用遥感技术帮助四川灾区更好地处置堰塞湖问题。

5月25日下午,陈祖煜飞抵武汉,李德仁带领数名武汉大学科技工作者在天河机场会议室与陈祖煜会面,召开紧急会议,共商处理四川灾区堰塞湖的有效方法。 会上,陈祖煜介绍了四川地震灾区堰塞湖的严峻形势,并与李德仁一起组织大家讨论了如何通过机载激光雷达Lidar技术和堰塞湖水位自动监测技术尽快掌握灾区的地形、水位等最新数据的方案,力争用科学数据为中央制定完备的救灾方案,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参考。

这只是李德仁院士积极致力于科技抗震救灾的一个镜头。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以李德仁为首的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教授们迅速作出反应,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服务抗震救灾。

早在5月14日,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全体教职工大会,部署抗震救灾相关工作。实验室成立“5.12地震遥感信息收集与灾情评估项目组”,李德仁担任项目组顾问。

在李德仁的总体指导下,实验室要求全体教师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以对灾区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尽快对灾情做出科学评估,为抗震救灾提供决策参考。

为了确保科技抗震救灾各项工作的高效实施,李德仁多次主持专门会议,了解工作进展,汇总各方信息,发现相关问题,及时提出解决方案。这期间,他打了无数电话,与国务院抗震救灾专家组、国家测绘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等等单位负责人进行广泛沟通,商量与协调相关事宜。为了支持国家测绘局及时获取高分辨率灾区航空影像,他及时将ADS40数字扫描仪调往成都进行航飞,又将该系统服务器连同作业师生派往北京,夜以继日地处理出0.3米分辨率航空影像图,及时满足了抗震救灾的需要。经他与陈祖煜联合提出的利用机载LIDAR实时获取堰塞湖区三维地形的建议得到了温家宝总理的亲自批示,已及时获取了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

据了解,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还承担了大量的科技服务抗震救灾的项目。5月16日,与实验室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武大吉奥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一道将价值1200万元航空三线阵扫描仪ADS40送往灾区参与航空数据获取,与国家测绘局一起完成灾区1:2000正摄影像图供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使用。目前,已完成4个架次共17小时飞行,航摄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及时获取了灾区的高分辨率航空影像,其中,北川和唐家山堰塞湖等地区30cm高分辨率影像被及时制作成正射影像,供抗震救灾使用;与武汉大学遥感学院一同将“985工程”购置的价值1100万元的机载激光雷达系统(ALS50-II)送往灾区,并已于5月31日沿唐家山堰塞湖到绵阳市飞行,获得了280KM长的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将提供给水利部使用;派出许妙忠教授等3名同志参与国家遥感中心和中国科学院对已获取的ADS40数据进行处理,提高了数据处理的效率,保证了质量;派出张过、孙开敏、张路三名博士参加中国地质调查局利用高分辨率卫星图像(TERESAR、COSMSAR、QuickBird、SPOT5)等数据,监测和预报地震灾区的地震灾害。为此,地质调查局专门给实验室写来了感谢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