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开放交流 >> 学者访问 >> 正文

孟丽秋:The Value-adding Process from Geodata to Geoservices

2009-06-02
  • 阅读:

5月31日下午14:30,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副校长来我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学术交流,为大家做了一期有关地理数据与地理信息服务方面的专题讲座。

讲座开始前,李平湘教授代表实验室致欢迎词。他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了孟丽秋教授的学术过程及其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经历。随后孟丽秋教授以美籍华人韩淑英的一句话拉开了今天讲座的帷幕:“作为生活在双重文化中的华人她有着双重使命,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而我今天就是奔向中国,奔向武汉!”

首先,孟教授介绍了如何从地学数据变成地学服务。在我们一般获得的数据,具有了数据库,但是还不能为人类服务,将地形数据变成地学服务需要一个过程。Value-adding chain从数据出发经过加工编程信息,由信息经过进一步加工变成知识,知识经过更高深的数据挖掘和总结最终变为智能。用地图解释,原始地图大家都可以用这是一个基础的数据源,若在地图中经过选取为其服务则变成了知识,如果地图进一步挖掘能够依靠人的意愿显示想去的地方则变成了智能地图。接着孟教授以导航交通数据为例向大家做了具体地学服务的过程。地学服务的最高层服务就是可以根据人的眼球运动猜出用户想去哪,给出用户选项供用户自己选择。

其次孟教授介绍了实现地学服务前提是需要了解由原数据到数据的结果整个过程的模式表达。获取数据的方式具有很多种,可以通过遥感、lidar等。数据获取后则要实时更新。另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数据的整合。数据的集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如果没有较好的集成则地学服务就不能实现。孟教授讲到他所在的研究所主要负责数据集成和设计地学服务两大环节。孟教授介绍了研究所的数据集成的处理流程。数据集成中常遇到的问题是地图比例尺的划一,使数据间具有可比性。当数据具有可比性后再进行对接,目标的对接实现目标与目标之间的关联。关联完成后还要进行属性的描述即链接的可靠度。通常在数据集成的过程中不可能做到目标与目标之间的完全对接。孟教授以德国联邦制图局所给任务扩大数字景观模型的语义信息,添加景观图房子的街区信息为例,向大家做了数据集成挖掘具体实例的简单介绍。

孟教授最后介绍了研究所目前开展的基于地学服务的研究,使服务更适合用户需求。一方面是对界面的优化,根据人的认知理论,优化界面使用户运用地学服务更加得心应手。另一个方面是优化地学服务的算法,如基于观察视距的三维建筑物简化等。

随后,孟教授与实验室相关研究领域老师就视觉认知和空间认知间区别和联系进行了专业交流与讨论,增进了彼此的认识。

讲座的最后,李平湘教授代表实验室,向孟丽秋教授颁发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特聘证书。

人物简介:

孟立秋教授:本科就读于解放军测绘学院(现解放军测绘信息工程大学),1988年至1994年就读和工作于德国汉诺威大学,获博士学位;1994年到1998年在瑞典从事科研教学工作;1998年至今在德国慕尼黑理工大学任航空摄影测量和地图学研究所所长,2006年起兼任土木工程及测量学院副院长。34岁获得该校的终身教授资格,44岁当选为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第一副校长,负责协调交叉学科研究和国际学术合作。孟丽秋教授精通汉语、英语、德语、瑞典语等四国语言。

撰稿:王庭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