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在原“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上重组,于2025年1月获批建设。实验室前身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1989年成立,是我国测绘学科第一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004年,实验室被授予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20周年先进集体称号,获“金牛奖”; 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连续四次被评为“优秀”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现任主任为杨必胜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为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龚健雅为学术委员会主任。现有固定人员154人,其中国家级人才51人,包括3名两院院士、1名外国籍院士、13名国家杰出人才。拥有1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和1个教育部创新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34项,2013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国际合作奖,2014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创新团队)奖。 2024年李德仁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实验室面向“新一代国家空间基础设施”“数字中国”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测绘遥感领域国际学术前沿,开展应用基础研究,设置未知空间自主测绘、实时遥感与智能解译、时空计算与智能服务三个重点研究方向。近10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300余项,牵头研制珞珈系列卫星以及无人测绘遥感设备,突破了国产卫星遥感数据高精度处理、全数字化自动测图、高分辨率遥感智能信息解译、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等关键理论与技术,引领测绘学科从传统向数字化、信息化的历史变革,为我国自主高分辨率智能遥感卫星技术体系建设、国家公共地理信息服务平台“天地图”的建设及全球地理信息资源建设等重大工程做出突出贡献。有力支撑武汉大学“测绘科学与技术”一流学科评估获A+,支撑 “遥感科学与技术”一级交叉学科连续8年被软科排名世界第一。
实验室坚持高质量国际化发展路线,建设地球空间信息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联合国灾害管理与应急反应天基信息平台中国区域支持办公室等国际合作平台,9位教授获得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Brock金奖等国际荣誉。实验室注重科学传播与公众教育,持续设立开放研究基金项目,依托全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武汉大学测绘遥感精神教育基地,打造珞珈星·武汉站开放日、大中小思政一体化科普课堂等科普教育品牌,年均对社会公众开放5000余人次。
实验室以实现近地空间、地月空间乃至行星空间近实时、高精准、高可靠的泛在融合智能信息服务为目标,将突破全球高时空分辨率态势感知、环境智能适应的实时自主测绘、全球时空信息实时服务等关键技术,提升我国近地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泛在时空信息服务能力,实现空间物质开发和利用整体水平国际领先,建设突破型、引领型、国际化的空间领域科研平台,打造测绘遥感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