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研究生培养 >> 培养 >> 正文

测国重与南极中心联合行业调研暑期实践活动

2022-09-02
  • 阅读:

测国重与南极中心作为由大量测绘遥感领域硕、博士研究生组成的科研型机构及青年人才培养单位,一直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二十大”报告中针对科技人才培养及青年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2023年8月28日-31日,由本室党委副书记张婧及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关琳带队,联合廖明生教授、杜志强教授、鄢建国教授、呙维教授以及周明婷实验师,带领着测国重及南极中心的多位优秀研究生前往北京多家航天企业及央媒开展实地调研。力求让青年党员切身体悟中国“航天”精神并以此为榜样,引导更多优秀人才在未来走向实现“科技强国”的关键岗位,积极承担时代重任。

本次活动主要分为三个主题:体悟航天精神、面向国家重任、聆听时代之声。

1. 参访行程

1.1. 体悟航天精神

8月28日下午,实践团前往了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进行参访,参观形成结束后,实践团成员还与航天飞行动力学技术重点实验室的科研人员们展开了学术与科创交流。其中,实践团的博士生郭茜和郭学立也分别进行了名为“基于轨道射电跟踪数据的火卫一重力场机及其内部结构研究”及“低轨卫星导航增强轨道预报相关研究”的成果汇报。

8月29日上午,实践团与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遥感卫星总体部的工作人员们进行了座谈交流。此次座谈会让成员们了解该单位的主要任务和用人需求,该单位不仅要求其研究人员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更要求其需要有强大的团队协作能力、知识的广度、系统性思维及工程应用能力。本团队的成员也积极发挥自身能动性,进行了科创汇报。其中包括:博士生韩承熙的“基于变化先验引导的高分辨率遥感变化检测模型”、博士生王昕的“基于自然实验室的云-气溶胶交互作用研究”。本次座谈促进了双方单位的相互了解,加深了合作与交流的意愿。96日,对方单位派出四室副主任、武大遥感学院优秀校友王思恒前来武大进行交流。

 

1.2. 面向国家重任

8月29日下午,实践团来到了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展开参访活动。在此过程中,实践团成员们深入了解了该单位领衔开发的防灾系统及我国首个用于地震立体观测的电磁监测卫星张恒一号。随后,灾研院的领导与技术人员还向本团队成员仔细介绍了该单位的主要科研方向及任务。增进了团队成员对于防灾减灾方面的认知,为遥测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开阔了思路。在防灾院进行学术汇报的成员及内容包括:博士生裴志鹏的报告——“甲烷强排放源的遥感探测和量化”、博士生曹永兴的报告——“地面无人系统技术与防灾应用”、博士生来尚婧的报告——“卫星雷达遥感技术地表形变检测”、博士生杜卓童的报告——“空天地一体协同重大灾害应急智慧服务”。

830日上午,实践团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开展调研。参访行程主要包括:观看宣传片《脊梁》、参观预警机实验平台、交流座谈,让成员们到了电科人“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的精神。在座谈环节中,实践团的实验师周明婷及博士生向瀚宇则分别展开了题为“遥感影像智能解译的探索与实践”和“基于卫星影像的三维重建”的科创成果展示,积极展示了本团队的科研成果与学术风采。

 

1.3. 聆听时代之声

8月30日下午,实践团来到了新华通讯社。通过参观其历史展馆,实践团成员们了解到新华通讯社不仅是中国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更是国家层面具备智库智能的眼耳喉舌。其历史展馆涵盖了四个主题:烽火风岁月,红色启航;大国之社,声闻五洲;改革年代,放歌春天;新的时代,新的辉煌。纵观整个新华社的发展历程,仿佛看到了新中国孕育、诞生、成长的缩影。并且,通过与媒体融合生产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交流,成员们惊喜地发现该单位已组建出了传媒行业中唯一具有自主技术能力的卫星遥感和时空大数据团队,感受到了本专业的意义之大、相关技术的应用之广、跨界合作的前景之远。并且,本团队的硕士生侯树洋介绍了他在基于遥感和地理空间数据的乡村振兴时空动态方面的研究,还分享了其在融传媒与摄影方面的自我探索成果,同样是遥感地信技术与融媒体跨界联合的新生力量。

 

 

 

8月31日上午,实践团来到了此次行业调研暑期实践活动之旅的最后一站——环球网。该单位凭借强大的媒体平台和原创内容生产力,全方位跟踪全球热点,第一时间传递中国声音,是中国人了解世界首选的信息分享平台,也是海外媒体转引率居高的中国媒体之一。在该单位的座谈会上,工作人员们畅想了将遥测手段、三维实景建模技术应用于中央网信办重大主题宣传项目的前景。实践团成员们再一次感受到了感受到了融媒体的力量,测绘遥感学科的影响力以及与融媒体行业跨界协作的可能。

 

 

2. 爱国主义教育——天安门升旗仪式

8月31日清晨,团队成员们3:50从酒店出发,共同前往北京天安门广场参与升旗仪式。随着天边的第一抹阳光洒向天安门城楼,整齐的仪仗队、激昂的国歌、飘扬的五星红旗点燃了广场上人群内心的激情。团队成员们在肃穆庄严的氛围中,感受着这份共同的感动,这无疑也是最好的爱国主义教育。在此过程中,关琳老师通过武大LIESMARS研会视频号进行了直播,希望将这份感动与自豪传递给更多师生。

 

 

 

3. 成员感想

王殷瑞——实验室2022级博士生

作为本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负责人,从前期筹划到实地调研再到项目收尾,我有幸参与了全部流程。于个人而言,深入参与的整个过程极大程度地锻炼了我的规划统筹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此次活动能顺利进行,要感谢张婧书记与关琳老师的悉心指导,更要归功于前期策划团队与实践团队同学们的配合与帮助。作为一名学生党员及党支部书记,这也是我积极为人民服务、勇于承担责任的一份切实行动。于团队而言,此次暑期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促成了实践团同学们的视野拓展与深入思考。我们所收获不仅仅是更明确的职业与科研规划,更获得了一种强有力的使命感。往后,我们不仅要身体力行坚守这份使命感,更要将这份感受传递出去以辐射到更大的群体,真实地为建设更好的科创环境贡献力量,身体力行地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付出努力。

韩承熙——测国重2020级博士生

很荣幸能参加这次北京调研活动,主要有如下三点感受:

第一、受教育:此次活动让我对载人航天精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那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正是因为背后有强大的祖国在支撑着航天事业建设,他们能全身心的投入“卡脖子”技术难题,让我国从航天大国向航天强国转变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航天人。

第二、长才干: 让我们对航天企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电科院“自力更生,创新图强,协同作战,顽强拼搏”的预警机精神值得我们新时代的青年大力宣传并发扬。

第三、作贡献:“遥瞰寰宇,感知天地”,“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遥感行业的发展绑定在一起”,“ 热爱,传承,革命和创新”。听完航天五院遥感卫星总体部几位师兄师姐的分享,我感受到了他们对待工作强烈的使命感。我们作为在校的博士生,夯实学科知识基础,加强项目动手能力,提升学科全面认识,相信我们测绘遥感国家队的一员能够在当下遥感卫星到卫星遥感的趋势发展的过程中扮演好我们的角色。

总的来说这次参观学习,让我对航天精神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对于我们的测绘遥感的硕博学子来说需要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积极投身航天事业,砥砺科研报国之志。

马耀红 ——测国重2020级博士生

此次调研是产学研结合的有效实践,也是近距离了解行业需求、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更是一次难得的求职调查机会。经过四天紧锣密鼓的调研,我个人的收获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拓眼界、涨知识、知不足、明方向、敢挑战。

第一点是拓眼界。参观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电科院的预警机实验平台等,都无不彰显着祖国在宇宙探索等方面的不懈努力。

第二点是涨知识。通过参访与座谈,了解了每家单位创始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的关键人物、重要事件、重大突破、精神传承、用人需求等。

第三点是知不足。在这个调研过程中,从各位前辈和优秀的同龄人身上能学习到自己所欠缺和需要进一步强化的技能或能力。其中,包括做PPT和讲PPT的能力、换位思考能力、逻辑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四点是明方向。科学研究必须与国家战略、与行业需求相结合。无论是新方法、新理论、新发现、新挑战都需要立足于实际工程应用,不能就学术论学术,闭门造车。

第五点是敢挑战。在实际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要敢于面对挑战。保持正确的初衷,有目标的干事,只有热爱才能不知疲倦,只有责任才能鼎力前行,只有行动才能看到希望。

最后,感谢实验室党委、感谢关老师、张书记给我提供这次机会,感谢这一路不吝分享的各位领导,感谢前后默默付出的各位同学。

王昕——测国重2021级博士生

在参观了几个航天院所后,我们深受启发,感受颇深,主要获得了以下三点主要感悟: 

使命感:航天工作人员将个人工作紧密联系到国家的重大项目上,他们不怕艰苦,追求的更多是项目完成后的成就感和价值感。这使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航天精神和文化,并认识到了中国作为航天大国的强大实力。 

敢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次的实践活动让我们更清楚自己的兴趣和目标,更明确了未来的方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发展潜力。

知不足:我们做学术研究不能只局限于发表论文,应该将自己的研究应用到生产一线,满足国家需求。不要只考虑单位对自己的待遇,更要考虑自己能为单位带来什么价值。这种双向发展的思维方式对于实现个人的理想和为单位做出贡献至关重要。总之,我们应该有吃苦耐劳的觉悟,不论从事何种工作,都需要时间和精力的积累,以发挥自己的长处,实现人生理想。通过深思自己的不足和提高的空间,我们仍有时间不断努力,以匹配那些实力雄厚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