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骨干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

2023-12-04
  • 阅读:

123日上午,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座谈会,学习传达习近平总书记给武汉大学参加中国南北极科学考察队师生代表的重要回信精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德仁、武汉大学教授朱宜萱、实验室党委书记秦后国、副书记张婧、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春霞、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研究生丁曦、实验室学生党员骨干、团学骨干和研究生代表等共80余人参加。会议由实验室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主任关琳主持。

 

DSC_0616

DSC_0622

秦后国首先向与会师生全文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内容,现场响起热烈掌声。他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相关背景。他指出,当前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学习领会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包括其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总书记的充分肯定、殷切期望、亲切关怀针对武汉大学南北极科考,也涵盖了学校学科优势、人才培养、科技自立自强、国际交流等方方面面工作。总书记的重要回信在武汉大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为学校未来各方面工作提供了根本指引和巨大的精神动力。如何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他表示,实验室在测绘遥感学科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又是南极中心党组织所在单位,我们研究生要热爱我们的专业和学科,传承弘扬南极科考精神,胸怀“国之大者”,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把科研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用国家的大事业磨砺青年人的真本领

 

曾亲身参与南极科考的青年教师、南极中心副主任周春霞和研究生丁曦分享了他们在南极科考中的亲身经历与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感想。

周春霞教授介绍,南北两极是与人类生活与可持续发展息息相关的重要地,正是我国第一个南极科考站——长城站的成功建站,让中国成为了南极科考的缔约国,才使得我国科研人员拥有了能自由开展科学考察的权力。如今,经过一代又一代科考人员的接续奋斗,我国的南极科考队伍逐步壮大,科考站也成为了我们国家进行科考装备与科技水平大比拼的国际舞台,以及与各国科研人员进行文化展示与交流的桥梁。在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鼓舞下,今后,武汉大学南北极科考队还将持续发挥测绘遥感的学科优势,为南极科考站的基础建设和各项科考任务的进行再立新功,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丁曦回顾了他前往罗斯海新站参与南极科考的经历,当讲述到雪龙号与雪龙二号的“双龙会师、破冰引航”时,油然而生的热血与自豪之情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位同志。丁曦表示,将以武汉大学极地科考前辈为榜样,铭记极地前辈们筚路蓝缕创业的艰辛历程,继承发扬南极精神和测绘精神,为我国的极地测绘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争当对国家有用的新时代青年。

微信图片_20231203150157

座谈会上,主持人连线了正在天津参加第九届“互联网+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全国总决赛的两支研究生队伍,他们是“擎绘南图”极地强国新征程队和“星联未来”互联网遥感卫星实时智能服务开创者队,两支队伍的代表通过视频连线分享了学习心得。

“擎绘南图”队长陆廷国表示,定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极地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他简要介绍了备战决赛情况,表示会在总书记回信的精神指引下,将激励转化为动力,认真备赛,用优异成绩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星联未来”队长赵泉介绍了他利用武汉大学自主研制的珞珈三号01卫星为“雪龙号”极地科考进行保驾护航的工作。他表示将发扬武汉大学全球领先的遥感学科优势,积极夺取空天信息科技领域的战略制高点,将青春投身在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伟大实践中,以辛勤汗水书写强国建设的崭新篇章。

 

李德仁院士和朱宜萱教授先后向与会同志们分享了曾亲身投入到南极科考事业中的经历和故事。李德仁院士表示,研究南极的意义在于为回答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环境状况、地球演化进程等基本科学问题助力。测绘人在南极这片土地上深耕多年,发扬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充分发挥了自身学科优势,综合运用了多种高水平装备与技术。在未来,测绘人还将持续利用遥感赋能南极科考,真正做到要把山、水、林、田、湖、草、冰、沙等重要基本资源调查清楚这一重要目标,落实总书记认识南极、保护南极、利用南极”的重要讲话精神

朱宜萱教授以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大家认识南极,她从自身参与南极科考的经历出发,向与会者重点强调了我国南极科考“自主权”的重要性,“南极是块宝地,是克服一切艰难险阻都要坚持去考察的地带,我国在南极科考的权力绝不能丢掉,需要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去延续和守护

 

微信图片_20231203150223

 

随后,实验室研究生骨干代表,结合自身专业分享了心得体会,纷纷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担当起高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责任,始终胸怀“国之大者”,不断攀登新的科学高峰,为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青年贡献。

 

文字:王殷瑞、黄海燕

拍摄:裴志鹏

审核:秦后国、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