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我的学习故事(2)——2018年金通尹奖学金获得者心得分享

2019-02-22
  • 阅读:

编者按:2019年2月20日,2017-2018学年金通尹奖学金颁奖典礼在武汉大学信息学部隆重举行。武汉大学测绘学科8名优秀研究生和本科生获此殊荣。李德仁院士、武汉大学相关职能部门领导、测绘学科各培养单位书记和副书记、获奖学生、学生代表等近100人参加颁奖典礼。“品学兼优、以德为先”是金通尹奖学金推崇的价值导向,8名获奖学生长期注重学以致用,注重全面素质培养,注重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有机统一,素质和能力表现优异。为此,特邀8名获奖学生就学习和成长体会进行分享,以飨读者。

个人简介

桂大伟,男,本科就读于武汉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2014年推免进入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攻读硕士,导师为庞小平教授,通过申请“2+3”硕博连读于2016年转入博士学习阶段。目前已发表核心论文2篇、EI论文1篇, 1篇SCI论文也已被接收。曾获得武汉大学学业奖学金3次,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二等奖)和武汉大学优秀研究生荣誉称号。

硕士期间曾担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生会文艺部副部长和南极中心2014级硕士班班长,积极协助老师开展学生工作,参与了实验室迎新晚会、暑期学校交流晚会以及毕业晚会等节目的演出和策划编排,积极参与“极地测绘遥感与全球环境变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学术会议的组织协调工作。2017年成为《向南!向南!武大人在南极》系列展览的学生组策划,该展览受到全校师生与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好评,也让观众近距离感受武大人30年南极科考事业中的坚毅品格与奉献精神。

2018年担任南极中心兼职辅导员,肩负学生与辅导员的双重责任,怀着服务中心师生的一颗初心,在学习和科研道路上迈进的脚步更加踏实有力。设身处地替老师分忧,将心比心为同学解难,兼职辅导员的工作为青春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鞭策着我向着学术高峰砥砺前行!

我的学习故事

风雨兼程,无怨无悔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的极地情结始于她壮阔的动人美景,陷于她浩瀚的知识海洋。怀着对南极的向往,我来到了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开始了研究生阶段的学习,但一开始我的内心却充满了疑惑,凭借当时对南北两极的粗浅认识很难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与南北极结合起来。我自己也曾尝试先寻找相关文献进行阅读,但“冰川”、“冰盖”、“冰架”等专业名词让我眼花缭乱,“毛德皇后地”、“维多利亚地”等研究区域让我晕头转向。碰了一鼻子灰的我主动找到导师,在阐明了我的想法和意图之后,导师决定让我先从自己所熟悉的简单工作入手,将现有的各类南极地图以网络地图服务的形式进行发布。我心想这就是我的老本行呀,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可在实际操作时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数据结构的差异、软件的兼容性以及服务器的硬件条件等问题接踵而至。在那段时间里,耳边萦绕不断的只有服务器运转的声音,不断浮现在眼前的是一行行指令与代码,程序运行时满怀憧憬与宕机时无比失落的心情不断交替。但我的内心却不断告诉自己“再试一次,这次一定能行!”。尽管一波三折,任务最终还是完成了,看着屏幕上那一幅幅精美的南北极地图,我发现其实极地并非我们想象中那样苍茫一片,了无生机,那里也有巍峨的高山与陡崖峭壁,蜿蜒的线段勾绘的是对未知的向往,圈圈点点的符号是人类永不停歇的探索。有了这次牛刀小试的经历,我对极地的兴趣也越发浓厚,在后来的学习中,我抓住每一次与老师交流讨论的宝贵机会,认真聆听学术“大牛”的报告。耳濡目染中那些曾经陌生的名词与晦涩的概念在我脑海中渐渐变得清晰,我这个科研“门外汉”也终于找到了学术殿堂的大门。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研究南北极的我们自然少不了与冰雪打交道。2018年1月,我和老师一同前往太原的汾河水库进行“北极无人冰站”的湖上测试。我们的任务是将浮标安放在已经完全冻结的冰面上,并测试各类传感器采集数据是否正常。虽然作业当天天气晴好,但是冰面上狂风阵阵让人丝毫感觉不到太阳的温度,上层部分的电子元器件需要单独组装但元器件之间间距狭小,戴着手套无法操作,为了尽快完成安装,我索性摘下手套伏在冰上徒手安装。寒风中,手指渐渐不听使唤,每一个动作都变得异常吃力,但是趴在冰面上的那一刻我找到了属于我内心的那个信念,这份信念帮助我抵御凌冽的寒风,如同阳光一样洒在我前行道路上。

湖试取得成功,主浮标标体回收

太原的湖试任务是对我身心的一次试炼,但是真正的考验是2018年7月底的“天山一号冰川”之行。我们此行的目的是在位于乌鲁木齐市海拔3900米的天山一号冰川“东支”与“西支”架设冰川监测设备。

壮美的天山一号冰川

对于初入高原的我来说,这个海拔高度已经让我身体感到不适。我们扛着设备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冰川两侧的山体上,由于受风化作用,两侧山体不时有大块碎石崩落。由于行进途中的磕碰,我肩上原本打包捆扎完好的设备突然散开了,我拼尽全力想要抱住所有零部件,但是还是有一根连接杆顺着山坡滑了下去。走在前面队友们已不见踪影,现在只能靠我自己了,我深知少了这个连接杆整个设备都无法完成安装。我安放好剩余零部件,自己手脚并用地往山下“爬去”,终于在距离我十几米的位置处发现了那根连接杆。我们在经历四个钟头的艰难跋涉之后到达目的地,虽然安装过程也并不十分顺利,但是在我们众人齐心协力下完成了设备的架设与调试。

行进在一号冰川西支的陡峭山路

此次外业任务对我来说充满了风险与挑战,在设备滑落的那一刹那我内心是绝望而又无助的,但是心中那份责任感告诉我不能认输,让我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2014年我有幸加入实验室研究生会这个大家庭中,让我结识了一群最可爱的人,也找到了最好的自己。2015年度的国际暑期学校迎来了来自国内外30多所高校100多位优秀学员,我们责无旁贷地投入到紧张而又忙碌的工作当中。前期接待工作中,为保证每个学员都能顺利报道注册我们一同守候在注册地点至夜深;为办好“Ice Breaking”晚会活动,我们一起熬夜剪视频配音乐,帮助学员排练,力求呈现一个完美的节目,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出现我们的身影。当晚会中李院士与学员们一起欢乐地载歌载舞时,我意识到那些辛苦都算不了什么;当来自印度学员将小礼物送到我们工作人员手中并连声道谢时,我体会到那些付出都是值得的。

暑期学校学员注册

在研究生会工作的锻炼使我各方面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中心老师的认可。2016年10月由武汉大学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极地冰雪环境变化与公共治理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汉召开,在会务组中,我主要负责安排与会专家的接送事宜。专家抵达武汉的时间在前期沟通中都已确定,但是返程信息还没有汇总,因此我的工作重点就是逐一询问各位专家行程安排并与车队司机对接,安排相应的车辆送专家去机场与车站。让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来自泰国的一行专家,他们参加完这个研讨会之后将直接飞往上海,与中国第33次南极考察队一起乘坐“雪龙”号破冰船前往南极。虽然我已提前与司机联系妥当并约定好送车时间,但是泰国专家还是不放心,她担心前往机场的路上会堵车,因此希望提前两个小时出发。在和司机进一步沟通之后我耐心地和泰国专家解释道,负责接送的师傅都是经验丰富驾驶技术娴熟的司机,他们经常接送来武汉参会的各国专家,所以对行车路线和时间的把控是非常准确的。我主动提出协助他们办理退房手续以节省时间,司机师傅也答应比约定时间提前半小时来酒店等候。当我帮助他们把最后一件行李搬上车的时候,泰国专家转身向我鞠了一躬并真挚地说了句“Thank You”。我有些措手不及,连忙回到道:“It’s my pleasure! May you have a happy trip!”那一刻我认识到,在无私帮助别人的同时快乐的种子也会在自己心底里种下,用热情与爱去浇灌,我们最终会收获满园的芬芳!

2017年5月我以联合培养博士的身份来到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学习,7月恰逢“国家海洋局极地科学重点实验室夏季研讨班”开班,此次研讨班活动科技处的老师希望由极地中心的学生志愿者来策划与组织。我主动向老师请缨,介绍了我在学校期间的工作经历后,老师决定让我来担任研讨班班长,统筹安排整个研讨班活动。虽然整个会务组一共只有五个学生,但是我们是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各个都能独当一面。从前期的海报宣传与微信推送到联系各个授课老师安排课程表,从协调各位学员的住宿到安排老师的接送……每一个环节我都参与其中。研讨班作为一个学术交流平台,在让各位学员获取到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够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成为日后科研道路上并肩作战的战友,本届研讨班秉承了这一理念,也得到了各位学员与老师的一致好评!为期一周研讨班结束之后,许多学员与老师发来邮件或是信息,感谢会务组工作人员这几日辛勤地付出。那一句句简短而又朴实的话语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鼓励。我体会到,当我们在心里种下一颗志愿服务他人的树苗,未来我们将收获一整片绿荫!

All work and no play makes Jack a dull boy

“只工作不玩耍,聪明杰克也变傻”这句谚语很好地阐明了劳逸结合的重要性。学习工作之余我也十分的“贪玩”,两个最好的“玩伴”一直陪伴着我,一个是萨克斯,一个是跑步,一个带我聆听高山流水,一个带我用脚步丈量世界。

我从十岁开始学习萨克斯,当初选择这件乐器仅仅是因为《回家》这首曲子太好听了!没有父母的逼迫,也没有为了准备考级而废寝忘食的练习,我记忆中学乐器那段时光是快乐的。虽然我的基本功不够扎实,也没有琳琅满目的荣誉证书来证明自己的演奏水平,但我对萨克斯的那份坚持是出于纯粹的热爱。当音符在手指间来回跳动的时候,脑海中一切杂念都烟消云散,一段段精彩的旋律令我陶醉其间,让我没有心思去焦虑和惆怅。在吹萨克斯的过程中我渐渐领悟到,生活中的得意与失意就好比一首曲子中的高音和低音部分,低音在听感上低沉而又苍白,实际上是在为下一个乐句积蓄能量,音程上的巨大跨度渲染出高山低谷般的对比让音乐更加富有感染力;高音更加悠扬与悦耳,但高音部分也不会一直存在,往往只在情绪喷薄而出时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高、中、低音的相互配合才会构成一部完整的音乐作品,短小精悍的歌曲是这样,鸿篇巨制的交响诗亦是如此。我们在武汉大学展开华丽的人生乐章,用微笑去面对生活中的挑战,用勇气去战胜工作中的困难,动人的旋律由我们自己来谱写!

跑步的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与自己内心的对话,在每一次不断突破自己身体极限之前,最先要突破的是自己内心那道关卡。当程序出错,大脑卡壳的时候我喜欢去跑步,与其坐在那里闷闷不乐牢骚满腹不如和自己来一场酣畅淋漓的竞赛。我的第一个20公里记录也是源于一次和程序之间的“赌气”,当跑完10公里的我一想到回去又要调试那个程序的时候心中的愤懑依旧没有平息,索性接着跑下去。一圈接着一圈,单调的景物不断在眼前重复,我的双腿仿佛已不受身体控制,机械地向前迈着步子。跑完17公里的时候我感觉到小腿肌肉的紧缩,由于中途没有补水,汗液仿佛也已经凝固在了皮肤上。放弃的念头不止一次在脑海中闪出,“停下吧,你已经打破自己记录了”,但是我不能就这么放弃,我低下头心中默默倒数剩下的圈数,艰难地迈开双腿。终于,20公里的路程跑完了,用时2小时12分57秒!是那股不服输的韧劲支撑着我来到了终点。仔细想想生活又何尝不是跑步,路途中会有原本齐头并进的伙伴早早离开赛场,也有各种绚丽的风景惹人驻足欣赏,但我们始终不要忘了心中的终点。不论最后是昂首阔步地冲线还是气喘吁吁地走过终点,坚持下来就会收获属于自己的成功!

金通尹奖学金简介:金通尹(1891年-1964年),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创始人之一,国家一级教授,我国知名学者、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2017年,金通尹先生亲属出资80万元人民币设立金通尹奖学金基金。金通尹奖学金以“品学兼优、以德为先”为导向,用于奖励武汉大学测绘学科(含测绘学院、遥感信息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印刷与包装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卫星定位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等7个单位)全日制在籍优秀博士、硕士研究生和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