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晚20:30,由研究生会组织的,旨在让研一新生更快适应研究生生活的新老生交流讨论会在实验室四楼休闲厅顺利举行。距离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已有两个多月的时间,大家对自己研究生的学习生活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与此同时对于研究生阶段的科研道路,科研学习之外的兴趣培养以及日后的工作去向也产生了一些问题和困惑。基于先前对新生感兴趣的交流内容调研,本次交流讨论会邀请到了在科研学习或求职方面经验丰富的两位学长讲述自己的“科研心路”。他们以“过来人”的身份,以“引路人”的姿态,亲和、耐心地把从亲身实践中总结出的学习方法及经验分享给刚刚上路的学弟学妹们。
人物介绍
许磊
2016级1+4硕博连读生,导师为陈能成教授。目前研究方向是干旱灾害的监测和预测,获得2017年国家奖学金,在APPLIED ENERGY、ENERGY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篇。
罗平
2015级学硕,导师为张彤教授,研究方向是时空数据存储,遥感影像解译。获得OFFER:去哪儿网,中信银行信用卡中心,中国电信广州研究院,浪潮,苏宁易购,UCCLOUD,H3C。
交流会现场
主持人向到场新生介绍两位学长,他们分别是科研学术及求职工作方面值得学习、借鉴的优秀典范,也是激励我们奋进的榜样。全体到场新生对于两位学长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
主持人开场介绍
首先为大家做分享报告的是许磊。他以自己已经发表的几篇论文为例,和大家谈了他在科研中的一点体会。他认为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是重点,其中创新包括理论方法的创新以及科学发现的创新,两者同等重要,一篇优秀的论文应至少体现其中之一。
随后他总结论文的发表一般遵循以下5个步骤:
(1)选题,文献调研,确定研究内容,梳理研究现状,归纳研究的领域中目前还存在哪些问题,有哪些可以创新的地方,哪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2)设计实验方案(目标,预期结果,数据,研究区域,方法)
(3)开展实验
(4)结果分析与讨论(与前人研究对比的创新点,亮点在哪里)
(5)论文写作,投稿,审稿,修改,接收/拒稿
他着重指出前两步是一篇论文从无到有的基础,花费的时间应该占到整个过程的50%。
此外,他还向大家推荐了常用的科研工具:
(1)数据处理:arcgis / envi
(2)编程语言:java / c++ / matlab / R / python
(3)绘图:origin / gmt / photoshop
(4)大数据:hadoop / storm / spark
(5)经济学:eviews / stata
(6)搜索引擎:google
(7)文献搜索平台:google scholar, wos, scihub, 知网
(8)文献管理工具:endnote
(9)截图工具:snagit
(10)科研交流:researchgate
许磊畅谈他对科研的体会
到场新生聚精会神
许磊的报告让在座新生受益匪浅。报告结束后,大家针对自己在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许磊学长交流讨论,许磊学长耐心地解答了每一个人的疑问并提出了建议。
报告结束后许磊与新生交流讨论
接下来和大家交流心得的是罗平。他首先讲述了自己的个人经历,分享了他在校期间学习互联网知识,提升数据库设计技能的方法,以及找工作的前期准备和在华为本部实习期间的体会等。除此之外,他还详细讲解了简历制作,笔试,面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需要掌握的技巧。
他建议求职简历应该突出以下亮点:
(1)ACM竞赛
(2)项目经验(个人,科研)
(3)奖学金
(4)职业证书(思科认证,红帽认证,微软认证,oracle认证、华为认证)
(5)名企实习(BAT,今日头条,美团,滴滴,网易,联想,华为等)
(6)岗位匹配度(编程语言,相关项目)
(7)准确定位(自我评价,职业规划)
(8)个人技能(编程语言,操作系统,数据库,Shell & Python,Docker & Kubernetes)
(9)照片
另外强调了实习经历对于找一份好工作的重要性,鼓励要找工作的同学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争取实习机会。最后还介绍了目前的高薪公司(谷歌、微软、腾讯等)及高薪岗位(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研发工程师等), 为大家将来的岗位选择提供参考。
罗平和新生分享求职技巧
罗平的报告让在座新生基本了解了求职的整个流程,在求职前应该做的准备工作,以及求职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报告结束后,对于大家提出的细节问题,罗平学长也都耐心详细地一一解答。伴随着感激与收获,本次新老生交流讨论会在新生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罗平与新生互动交流
研会工作人员与做报告的学长合影
本次新老生交流讨论会的开展对于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交流具有重要意义。我们在科研学习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这时与其他同学的交流就显得十分必要。或许你现在所面临的疑惑或困境正是别人刚刚经历过或者将要遇到的,而相互之间分享心得则能够让自己走出困境或者帮别人走出困境。鼓励大家多多交流,互帮互助,共同进步。
(撰稿 周衡 摄影 卢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