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龚健雅院士作实验室未来发展方向前沿报告

2016-12-13
  • 阅读:

本网讯(通讯员 卿雅娴)12月8日,龚健雅院士在信息学部星湖学术报告厅(徕卡厅)给同学们带来了关于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未来发展方向的前沿讲座,实验室副主任陈锐志教授主持。讲座现场座无虚席,同学们听完讲座亦是收获满满。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地球空间信息智能处理、融合与服务为核心,秉承从感知走向智能的发展理念,用从国内走向全球、从静态走向动态、从室外走向室内外的研究思路,向追求原始性创新、探索颠覆性技术、产出引领性成果的目标不断前进。”这是龚健雅院士对实验室未来发展方向做的概括。

如何秉承十三五研究方向,从感知走向智能? 龚院士从全球高精度测绘与动态监测、全球时空谱多源大数据、动态地理信息系统、传感网实时时空信息智能服务、室内外移动智能泛在测绘、室内外空间智能感知与认知计算这6个方面,结合实验室目前的项目以及未来的计划,深入浅出的给大家带来了一场测绘学科的饕餮盛宴。

在全球高精度测绘与动态监测方面,龚院士介绍了目前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定标及综合试验研究,以及实验室在河南嵩山建立的我国第一个高精度几何定标场。王密教授、张过教授提出了基于自然地物点在轨几何定标方法与流程,来对资源三号等遥感卫星数据进行几何定标,使用移动靶标、密集定标控制点匹配等方法,解决了单个控制点量测精度的瓶颈问题。实验室在遥感几何定标精度提升上做了很多的工作,经定标后,资源三号卫星定标控制点残差低于0.24个像元。

在全球时空谱多源大数据方面,实验室提出地物高层语义特征概念、多元特征表达与多指数学习等遥感影像信息提取理论与方法,提高了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信息自动提取的效率和精度。随着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融合或是特征识别也相形见绌。利用神经网络、深度学习的算法对遥感数据进行分类、融合是实验室遥感的发展方向之一。未来五年内,遥感信息的融合必定是实验室发展的重点。目前,利用深度学习来进行影像分类是用的ImageNet的影像库,遥感影像有其专门的数据特征,实验室正筹备建立全国第一个遥感影像库,用于遥感领域的分类研究。

此外,龚院士结合实验室无人机、无人车、机器人、室内外定位、实时GIS在线平台等项目,向大家介绍了实验室在动态地理信息系统、传感网实时时空信息智能服务、室内外移动智能泛在测绘、室内外空间智能感知与认知计算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陈锐志教授主持

龚健雅院士作报告

报告现场

(供图:陈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