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文字:米晓新 摄影:陈菲菲 摄像:董佳丹、杨婧如
核心提示:
茶是自然、地理、人文三结合的精华,不同的气候孕育出不同品类的茶叶,有大叶茶,小叶茶等,而中国茶叶主要以小叶茶为主。茶叶不仅是民众日常饮品,而且茶叶经济与国家兴衰也有密切关系。中国茶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茶的精神已经渗透到我国社会文化的多个方面。那么茶叶是如何由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进而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而近代以来,中国茶叶的外贸主导权被英国、荷兰、美国所夺呢?为什么会有“中国七万茶厂不敌一个英国立顿”的说法呢?且听宋老师细细道来。
人物名片:
宋时磊,文学博士,现为武汉大学文学院讲师,武汉大学茶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武汉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会学术委员等。主要研究方向为唐代茶文化史、近代茶叶外贸史等。在《历史研究》等学术核心期刊发表茶史论文、译作30余篇。
报告现场:
2019年1月11号晚上7点,武汉大学文学院宋时磊老师做客GeoScience Café第220期讲座。宋老师从茶叶生长的地理环境切入,循循善诱的讲述把我们引领到茶叶的人文世界,让我们了解了近现代以来茶叶贸易的发展与演变历程。
根据传说茶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时期但可靠的文献和考古资料表明,汉代中国人方开始饮茶。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民众的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的一员,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寻常百姓均有饮茶之习。而茶叶根据发酵程度可以分为六大品类:绿茶、黄茶、白茶、青茶、红茶以及黑茶。
饮茶之习始于中国,那么茶叶是如何由中国传播到世界各地,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呢?众所周知的丝绸之路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外贸活动的重要渠道,丝绸之路也是茶叶之路。随着贸易的推进,于18世纪20年代,茶叶已经取代丝绸成为中国对外出口的第一大商品,也为明清时代的中国带来巨大的外贸收入。同时,茶叶进口税也给英国、荷兰政府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收入,茶叶逐渐成为风靡欧美大陆的时尚饮品。清末以来,由于我国的闭关锁国政策、茶叶掺假与伪劣问题,导致我国绿茶出口量下降,红茶出口量大幅上升,而此时中外贸易逆差形势非常严峻。为了缓解贸易逆差,英国派遣马嘎尔尼使团访华,要求跟清政府通商;英美等国开始向中国大量出口鸦片,并尝试在印度、锡兰、爪哇等地种植茶叶,以实现对中国茶的替代。太平天国首等农民起义,又对长江中下游茶区生产造成了严重破坏。内忧外患之际,从1880年代起中国茶叶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大幅下降。
近代以来,茶叶市场随着西方资本的涌入、大种植园的开辟、现代机器的推广以及运输方式和信息传递的变革,国际市场上涌现出了一大批西方现代茶叶企业,中国茶企在国际市场中的占有份额少之又少。
最后,宋老师总结了茶叶发展史,针对我国茶叶行业做出了几点总结与反思:目前我国茶叶国际市场份额占有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规模小、品种多、品牌效应低、标准不一、安全卫生保障度不高等问题。而在新时代下,我国更应该对外开放,保持谦虚之心,切记大国心态。
互动交流
观众A:请问最近的“万里茶道”申遗,是不是有点言过于实呢?
宋老师:这个问题请在场的“万里茶道”研究专家刘晓航教授代为作答。
刘晓航:万里茶道申遗绝不是哗众取丑、言过于实的举动,这体现了我们国家民族的文化自信。万里茶道有复杂的贸易网络,有大量的文化遗迹遗存,有丰富的实物和文献记载,有厚重的研究基础。
观众B:现代中国茶叶经济如何才能取得进步?质量如何做到更好。
宋老师:关于质量改善方面,我建议参考日本农副产品运作模式,将农民、中间商企业等凝结成坚强的组织力量,组建共同的质检标准,同时建立合适的利益分配体系。取得进步的话,我个人觉得还是得从标准化生产与品牌化发展方面着手,建立有实力的现代化大型茶叶企业,有能力和实力走出国门,在国际市场上展开竞争。另外一方面,我觉得让茶叶年轻化,在年轻人群体中传播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方向。
图6 宋时磊老师(左四)与部分观众及GeoScience Café成员合影留念
GeoScience Café以“谈笑间成就梦想”为目标,于每周五晚7:00在实验室四楼休闲厅,邀请1-4位嘉宾,为大家带来学术报告或经验分享。报告内容包括摄影测量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导航与定位服务等研究方向,听众可在报告结束后向嘉宾提问、与嘉宾交流探讨,同时每学期还会举办2期人文类讲座和2场导师信息分享会。每期报告会根据嘉宾意愿在B站开设直播,使不能来到现场的听众同步参与。报告PPT和视频会在征得嘉宾同意的情况下在qq群和B站上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