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陈必武 摄影:陈必武 摄像:许殊 主持:李韫辉
>>>人物名片
龚威,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现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近年来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原创性成果发表在Appl. Ener.、GRL、JGR、ACP、OL、OE等国际知名一、二区期刊上;授权国家专利20余项,合作出版著作2部;曾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第1完成人),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1完成人)。
史硕,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特聘副研究员,入选武汉大学“351人才计划”珞珈青年学者、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部级项目2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22篇(第一/通讯作者12篇),包括中科院二区SCI论文11篇;获授权国家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部;作为主要完成人获评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毛飞跃,遥感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珞珈青年学者。主要从事气溶胶、云和太阳辐射等大气遥感探测的研究。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或课题10项,在Remote Sens Environ,J Geophys Res和Opt Express等著名期刊发表SCI论文30余篇,曾获得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报告现场
9月19日19:30,史硕和毛飞跃做客GeoScience Café,介绍LiDAR TEAM团队概况,以及科研方向与学生培养等。这次报告也是GeoScience Café“导师信息分享”系列讲座的第一期,旨在为大家提供更加了解信息学部各个优秀研究团队的机会。也让同学们有了一次向老师们提出疑问、进行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团队概况
史硕首先对LiDAR TEAM进行了简介:团队带头人龚威教授是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团队现有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在读博士生10人,在读硕士生17人。团队拥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珞珈青年学者4人,武汉市“青年科技晨光计划”2人。
团队已发表科研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余篇;EI论文70余篇,原创性成果发表在APPL ENERG(SCI一区)、ENERG(SCI一区)、ACP(SCI一区)、OL、OE等知名学术刊物上。申报国家专利20余项,2013年“地物探测多光谱激光雷达”获得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2012年“湖北省区域环境监测气溶胶探测激光雷达”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团队还拥有完善的科研平台,拥有激光雷达与辐射测量实验室,武汉大学卫星遥感大气监测国际研究中心。拥有总价值超过2000万的大型科研设备,例如太阳辐射测量仪,太阳光度计,微波辐射计,空气质量测量站,旋转带辐射仪,浊度计,黑炭仪,粒径谱仪等。
在培养学生方面,团队每年SCI论文产出20-30篇,学生获奖包括全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团体一等奖;实验室“研究生科技创新奖”;武汉大学研究生学术创新奖每年1-2人;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每年2-3人;王之卓创新人才奖学金等。注重学生学术交流与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国际暑期学校等。
多高光谱激光雷达
接下来,史硕老师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工作:多/高光谱激光雷达。
为了解决一台设备上实现三维信息和光谱信息同时获取的问题,研究团队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发展多光谱对地观测激光雷达,通过融合多光谱成像仪和三维扫描激光雷达的优势,多光谱激光雷达可以实现三维空间信息和光谱信息的同时获取,即多光谱点云。
多光谱激光雷达方面的工作包括:特征波长选择算法研究:在有限数目的激光波长下,实现较好的地物区分能力;激光雷达硬件系统研制:通过解决多波长激光低损耗合与微弱光信号检测等关键问题,实现了多光谱激光雷达的“多发多收”探测;软件收发联调一体化控制:实现扫描、距离探测、多光谱探测一体化同步控制;三维多光谱点云数据处理应用:强度校正,地物分类等。2013年该技术获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国内外专家给予了广泛好评,2016年12月,武汉大学作为主办方组织并举办了第一届国际多光谱激光雷达大会。
▲史硕老师介绍团队情况与科研成果
大气气溶胶的三维遥感与应用
随后,毛飞跃介绍了大气气溶胶的三维遥感与应用方向。气溶胶是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和液态(云)颗粒的统称。PM10、PM2.5、PM1.0分别为不同粒径大小的气溶胶。气溶胶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而传统的一维数组和二维影像观测信息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三维大气的认知需求,云和气溶胶三维光学特性分布信息是气象、气候和环境等研究不可或缺的要素。
接下来,毛飞跃介绍了大气遥感硬件与算法研究,包括基于Kalman滤波的抗噪反演算法、基于信号分割的边界值选择算法、星地激光雷达联合反演算法、国产高分辨率卫星光学厚度反演算法研究、大范围PM2.5的遥感反演与评估等。
之后,毛飞跃介绍了团队拟开展的工作,包括:星载激光雷达新算法、葵花8号(10分钟分辨率)数据研究与应用、观测和模式的联合、大气遥感在科学问题中的应用等,最终目标是形成从数据、方法、机理、预测到服务的整个体系。
最后,毛飞跃介绍了团队工作的必要性,介绍了团队中的代码积累与材料积累,及其共享机制。然后介绍了龚威团队的马盈盈老师和朱忠敏老师,他们的研究方向与内容请加入café二群(532362856)并下载群文件。
▲毛飞跃老师介绍团队情况与科研成果
>>>互动交流
观众A:地基激光雷达在近地面有一个盲区,如果信息低于阈值,近地面的数据就无法获得。对于此,星载和地基的大气激光如何结合呢?
毛飞跃:谢谢你的问题。探测盲区可以通过算法去纠正,目前可以纠正到50~100m。如果考虑到AOD可能会偏小,那就可以在100m以上插值下来解决。已经丢失的信息是很难重新创建的,只能通过其他的相关信息推导过来。
观众B:我是资环学院的同学,我想请问一下论文写作和投稿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毛飞跃:这个问题非常好。我在遥感学院开了一个课叫做英语写作实践,欢迎大家去旁听。首先,投稿要写的清晰,不要让别人思考。最好别人期望看到怎么样的表达,你就怎么样去写。其次,新手可以先写一些短的论文,短的论文别人会读的很轻松。很多期刊的letter的影响因子往往比正刊还要高,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它简短,大家更加愿意读和引用。另外,在投稿和回答审稿人意见的时,如果自己的工作很扎实,但是审稿人或编辑却提出一些自己无法接受的意见,这时候你可以认为是表达有问题,可以多参考其他论文,从更加直接和新颖的角度去表达。
观众B:如果一些审稿人希望你在一些地方详细描述怎么办?
毛飞跃:我习惯以投稿的的时候最好简短一些,这样让别人愿意去读,要不然论文太长了,审稿人一时难以找到大块的时间去审稿,容易拖长审稿周期。另外,一方面审稿人有自己的兴趣点,另一方面可能确实论文在一些方面存在欠缺,因此审稿人经常希望作者在一些地方详细描述,那就增加字数去描述清楚。论文的修改内容在回复的时候,要标示出来,节省审稿人时间,审稿人的意见是很宝贵的。
观众B:请问史硕老师对于此有什么建议吗?
史硕:毛老师说的很全面了,我再补充一点。在写论文的时候,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容易针对一个小问题去深究,但是我们要有一个科学问题一直在心中。尤其在引言部分,需要去说服审稿人你的创新点足够好。这个时候就可以抛出科学问题,阐述自己的创新如何帮助解决了科学问题,这样会有利于加强文章的说服力。
▲现场提问与交流
(编辑:肖珊)
GeoScience Café以“谈笑间成就梦想”为口号,采取最自由的交流方式,每期邀请1-4位报告人,针对自己正在进行的研究展开报告。每周五晚7:30,在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四楼休闲厅举行当期活动。报告内容不仅涉及一切与测绘有关的学科内容及学术方法,如测绘基础学科、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全球定位系统、激光雷达技术、信号处理,还包括地理信息科学以外的话题,如法律和艺术等。让任何感兴趣的人——不仅是地理信息相关专业的师生,还包括其他专业的师生,甚至是文科生——都可以听取报告,并当场向主讲嘉宾提问或者会后与其交流。
更多精彩内容(报告PPT、新闻稿及下期活动消息等)敬请关注Geoscience Café群(QQ群号:532362856),微信公众号:GeoScienceCafe
欢迎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