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热议央视新闻频道李德仁院士专访

2024-05-05
  • 阅读:

202454日晚间2130,央视新闻频道《吾家吾国》栏目播出了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著名摄影测量与遥感学家李德仁教授的专访,讲述了李德仁院士心怀家国、深耕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的科研报国人生。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师生第一时间观看节目,展开热烈讨论。

 

实验室党委书记秦后国:

李院士始终胸怀“国之大者”!憾十年之失,如饥似渴,解测绘学百年难题,西学东归,报效祖国!感汶川之痛,牵头建言建设国家对地观测系统!从珞珈系列卫星,到“东方慧眼”星座,奋力奔跑出青春模样!后辈学人切勿沉愐个人得失而怨天尤人,李院士永远是我们追赶的方向!

 

实验室主任杨必胜:

李院士一直诠释着“成功在于坚持不懈的努力”的真谛。他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成功并非偶然,而是汗水的累积,要善于总结经验、寻找规律、吸取教训,客观辩证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勇于创新,面对困难时不放弃,继续前行,只有努力,才能在漫漫人生路上行稳致远。

 

实验室党委副书记张婧:

李院士以“永不停歇的思考”“永不停歇的创新”一直引领着学科的进步和技术的领先,我们作为后辈,也要学习“爱我中华,兴我家邦”的家训精神,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在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勇当排头兵和生力军,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新篇章。

 

实验室副主任王密:

李院士以实际行动践行家国情怀,始终站在学科前沿,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直面科研真问题,永不停歇思索与创新,传承科学精神,极力培养后学,是我们后辈终身学习的楷模!

 

实验室副主任邵振峰:

李老师85岁高龄仍活跃在科研一线。他传承给我们青年一代的是使命担当,是不停歇的创新。他对遥感领域新技术的不懈追求,从追赶到引领。李老师的家国情怀,言传身教,指引着当代筑梦的年轻人努力奋进。

 

实验室副主任蔡列飞:

今年是李院士85岁,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验室成立35周年。在五四青年节这一天,李院士用成功在于坚持不懈的努力激励我们要有不负家国 不负此生的家国情怀,提醒我们要将个人利益与国家的创新发展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全面推动国家的进步。

 

实验室挂职副主任李熙:

看完《吾家吾国》后,我最深刻的感受是李老师仅仅花了一年四个月在德国完成了满分学位论文并获得博士学位,而后毅然决然放弃了国外的优厚生活条件,基于“爱我中华兴我家邦”的家国情怀,将自己的专业知识用于祖国的测绘事业,并不断创新。这种精神,当代科技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

 

教授张良培:

我们要向李先生学习,不断的思考!创新!奋斗!要继承老一辈科学家的家国情怀,为国家培养人才,努力拼搏。

 

教师第一党支部书记王超:

学习了央视《吾国吾家》对李德仁院士的纪实专访,深刻感受到了李院士服从国家需要、钻研前沿科技、挑战国际难题、毅然回国报效、引领科技发展的科学大家精神。李德仁院士用实际行动完美阐述了《李氏家训》中的“爱我中华、兴我家邦”,是我们努力学习的榜样。我作为一名从事测绘遥感专业的科研工作者,更应该在李院士的引领下,敬德修业、发奋图强、立足本职工作、勇于科技创新,致力服务国家与地方需求。

 

教师第五党支部书记王磊:

观看了《吾家吾国》专访,我受到了很大的震撼和鼓舞,李德仁院士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停地思索,不停地创新,不停地为国家重大需求寻求解决方案,确实是我们科研工作者一辈子学习的榜样。首先,李院士的家国情怀深深地打动了我,时刻以振兴祖国科技为己任,从测量平差理论方法,到3S集成,到通导遥一体化,孜孜不倦的为科技强国在不懈努力,利用遥感手段为解决地震、洪水灾害提供科学数据支撑,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珞珈系列卫星到东方慧眼星座是孜孜以求结出的硕果。其次,李院士活到老,学到老,一直孜孜不倦的学习,是我们的榜样。李院士历经了早期模拟测图时代,到现在的航空遥感、航天遥感,整个领域的技术手段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有通过不停学习,不停更新知识,才能永不过时,立于科技前沿,引领学科发展,为国家做出更大的科技贡献。最后,作为珞珈卫星研制团队的一员,我也感觉到了压力和责任。年轻一代的科研工作者要把这种前辈科学家的精神传承下来,要用好自己所学的知识,努力推动通信、导航、遥感一体化建设,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解决国家重大需求做出自己的贡献。

 

航测方向研究生第一党支部书记赵泉:

从青葱岁月到学术泰斗,李德仁院士用数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与不懈探索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测绘遥感领域的难题。从李院士身上,我学到了敢于质疑苏联教材的创新精神、远赴海外不忘报效祖国的爱国精神、面向科技前沿不断开拓的探索精神、临危受命协助抗震救灾的担当精神。正如李院士的家训所言“爱我中华,兴我家邦”,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当有理想、敢担当,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遥感方向研究生第三党支部书记裴志鹏:

李院士85岁高龄仍活跃在科研、教学一线,践行着永不停歇的思索,在新中国一穷二白的时候,学成归国推动我国遥感卫星追赶世界水平。从防汛救灾雷达影像到国内首个全球正射影像一张图,李院士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成功在于坚持不懈的努力,激励我们青年人不怕困难,踔厉奋发。

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咖啡畅谈社团功能型党支部书记李珍珍:

观看了央视《吾家吾国》节目对李院士的专访,我被李院士刻苦钻研的科研精神、诲人不倦的育人精神、鞠躬尽瘁的爱国精神深深打动。在野外工作期间,李院士牢记王之卓院士的嘱托,坚持刻苦学习,没有丢掉专业。在德国读博期间,李院士成功解决了区分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粗差这一世界性难题,仅用一年零四个月就用德文完成了博士论文,取得了斯图加特大学的博士论文最高分。阿克曼教授如此评价:“研究区分粗差和系统误差的问题,需要很高的理论水平,李德仁完全具有现代化国际化研究水准,我希望他可以用他的知识在推动你们国家的摄影测量学方面发挥作用。”俯首甘为孺子牛,李院士认为学了真本事,就要为国家做贡献。如今,李院士八十高龄仍活跃在科研一线,带领团队迎难而上,攻克了卫星导航、遥感、地理信息等多个领域的科研难题,引领我国测绘遥感行业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作为测绘遥感的青年学子,我们应该肩负起责任与使命,脚踏实地,刻苦钻研,将个人成才、学科发展与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为测绘遥感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2022级博士班班长郭昊南:

深感荣幸能够通过《吾家吾国》节目深入了解李德仁院士的科研人生和崇高精神。李院士不仅在学术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更是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他引领了我国从传统测绘到信息化测绘遥感的变革,使中国在遥感领域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他的事迹激励着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将个人的发展与国家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为国家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面对技术落后的现实,李院士提出了硬件不足软件补的理念,用最短的时间去追赶,一点点缩短与国际的差距。这种勇于创新、敢于超越的精神,是我们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应当追求的。李院士的事迹也让我们对我国遥感事业的发展历程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高分专项的实施,到卫星时空谱分辨率的提高,再到通信、导航、遥感集成的天基信息实时智能服务系统一体化建设,无不体现了我国遥感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和巨大成就。作为武大测绘遥感领域的学生,我们更应该珍惜学校和实验室提供的优越条件,加强多学科合作,为我国的遥感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最后,李院士的家训爱我中华,兴我家邦更是深深触动了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实际行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李院士的科研人生和崇高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青年学子,不停歇地思考、不停歇地创新、不停歇地奋斗。

 

研究生会主席团执行主席潘旭:

在这个五四青年节,我深受两院院士李德仁老先生的事迹激励。李院士85岁高龄仍坚守科研一线,他的执着与奉献,是我辈青年的光辉榜样。作为测绘遥感信息工程的研究生,我深感责任重大。李院士的坚持提醒我,青春不仅意味着激情,更包含持久的毅力和对科学的热忱。在追求科技进步的道路上,我将以李院士为引领,砥砺前行,努力提升专业技能,用遥感技术为国家的环保、安全等领域提供有力支持。五四精神传承至今,激励着我们不断创新,勇攀科学高峰。我将不负青春,不负时代,以实际行动践行五四精神,为实现科技强国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在科研的道路上,我将以李院士为标杆,勇往直前,让青春在为祖国、为人民的奋斗中绽放光彩!

 

团委副书记(学生)秦雅培:

李德仁院士介绍了测绘遥感专业对生产生活的重要性,要了解地球上的自然活动、人类活动,首先就要有地图”。这激励我进一步认识到学好专业知识的必要性,也让我进一步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实验室团委实践调研部负责人张洪源:

李院士通过他的求学经历,激励我们要“不负家国 不负此生, 用毕生所学报效祖国。作为遥感学科研究生,基于遥感的碳监测、碳核查正是我的研究方向。我参与了我国自主碳监测卫星大气一号的有关研究。在碳监测领域,卫星碳监测手段为制订碳减排方案、评估碳减排效果提供数据支撑,在国际气候谈判中具有重要作用。在今后的研究中,我将学习李院士的精神,潜心钻研、广泛学习,在实践中不断精进技能,继续砥砺奋进,心怀国之大者,完善我国自主的卫星碳监测数据,为我国争取公平的减排方案、实现双碳战略做出自己的贡献,真正成为堪当重任,值得信任的新时代中国青年。

 

空间智能与导航一支部团支书曹正阳:

李德仁院士的专访让人深受触动。他不仅以卓越的学术成就解决了世界测量学难题,更以坚定的家国情怀,回国推动遥感技术发展。面对技术落后,他提出“硬件不足软件补”,展现了不屈不挠的科研精神。他的事迹激励着我们,作为青年学生,无论面对何种困难,都应以国家和民族的需要为己任,勇于创新,不断进取。

 

航测一支部团支书孔宪雯:

观看了《吾家吾国》这一栏目后,对李德仁院士在德国读博的经历记忆尤为深刻。面对老师给出的问题,他一人操控三台电脑,最终创立了误差可区分性理论和系统误差与粗差探测方法,解决了测量系统误差、粗差和偶然误差可区分性百年难题。李老讲起这段经历时,面带微笑轻松带过,但不能想象这样的成果背后是他多少个日日夜夜的坚持与思考,就像他最后提笔那句成功来源于坚持不懈的努力。博士毕业后,面对当时我国摄影测量落后于美国的困境,他毅然决然放弃国外高薪,选择回来为人民挤奶,提起李家家训爱我中华,兴我家邦他也是满脸骄傲,这样的家国情怀值得每一个去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