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资讯 >> 正文

第一届“水下光学成像与遥感时空智能”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办

2025-04-07
  • 阅读:

(通讯员:李明,编辑:姚远)42日,首届“水下光学成像与遥感时空智能”研讨会在武汉大学举办。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必胜教授作为大会主席致欢迎辞,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李德仁院士致开幕词,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Armin Gruen教授,中山大学邓孺孺教授,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马毅教授,厦门大学上官明佳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学王冰助理教授做大会报告。实验室副书记张婧,实验室副主任王密、李熙教授等出席,李明副研究员主持会议。

本次大会是为响应光学技术“下水”的时代需求,推动水下遥感领域的学科交叉与技术创新而召开的国内首届“水下光学成像与时空智能”研讨会。大会旨在搭建跨学科、跨领域的交流平台,汇聚学界和业界智慧,探索理论突破、技术创新与工程应用的融合路径,助推世界水下科技发展,助力国家“海洋强国”战略与全球水圈可持续发展目标。本次大会吸引了来自中科院、清华大学、自然资源部海洋研究所、中国公安大学、南海局、珠江委、中船、海军工程大学、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等科研院所与专业涉水研究和管理机构的150余位科研人员和年轻学者参加。

1 第一届水下光学成像与遥感时空智能研讨会全体专家学者合影

大会主席杨必胜教授在致辞中热烈欢迎与会领导与专家,回顾了水下测绘遥感技术发展历程,表达了水下遥感与时空智能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介绍了实验室水下遥感的研究规划,殷切期望加速水下遥感跨学科技术与应用创新。

2 大会主席杨必胜教授致欢迎辞

李德仁院士在开幕词中指出,时空智能是测绘遥感、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深度融合的前沿方向。强调当前水下遥感正迎来重要技术突破,基于传感器网络和无人机的水面和水下时空智能体系将成为天空地海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3 大会学术指导委员李德仁院士致开幕词

瑞士自然科学院院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Armin Gruen教授作了题为《水下摄影测量新技术与大溪地珊瑚礁监测应用》的主旨报告。他详细介绍了Island Digital Ecosystem Avatar (IDEA)项目,并展示了水下摄影测量技术在法属波利尼西亚水下珊瑚监测中的应用成果,为先进的高分辨率岛礁生态系统数字孪生建模与模拟提供了创新思路。

4 Armin Gruen院士做主旨报告

来自自然资源部海洋一所马毅研究员作了题为《水下生物礁光学监测需求与若干技术进展》的报告,聚焦卫星数据在珊瑚礁精细测绘中的局限性,分析了复杂水体环境、光学特性、分辨率及基于光谱数据的分类系统等,并向与会者展示了其团队的多项前沿研究成果,包括与南京理工大学等在水下新传感器研制的装备。中山大学邓孺孺教授作了题为《南海岛礁生态环境要素遥感监测》的报告,介绍了基于多波段光谱遥感数据的反演方法,为监测岛礁生态环境提供了科学手段和具体实践经验。来自厦门大学的上官明佳副教授作了题为《单光子水下激光雷达》的报告,指出在复杂多变的水下环境中发展水下激光雷达技术至关重要,其探测距离可以达到被动水下光学技术的数倍,探讨了如何优化信号处理算法以提高水下点云和剖面探测精度,为海洋测绘和目标探测中量子激光雷达国产化与自主研制提供了新颖的思路。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王冰作了题为《多模态水下三维重建》的报告,介绍了如何融合多源遥感数据,构建高精度水下三维模型,展示了多模态数据在水下环境重建中的广阔应用前景,特别是在水下机器人自主定位与导航中的应用,为与会者利用水下光学技术进行图像增强、感知能力提升打下了关键技术基础

5 四位专家学者做大会主旨/特邀报告

6 研讨会现场照片集锦

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标志着水下遥感与光学成像技术研究在武汉大学正式拉开了序幕,也为跨学科、跨领域的同行深入交流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搭建了新的平台。本次大会由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主办,航空摄影测量、导航定位与位置服务研究室承办,大会学术指导委员会有Armin Gruen院士、李德仁院士和龚健雅院士等,大会共同主席有姜卫平、王密、眭海刚和张小红教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