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月 11 日,“百窟千像——从敦煌出发”吴健摄影艺术展于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正式启幕。该展览由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与湖北美术学院联合主办,以丝绸之路沿线石窟寺佛教艺术造像为核心,系统呈现了吴健研究员四十载文物摄影生涯积累的精品力作。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党委书记秦后国、党委副书记张婧与文博界、艺术界代表共同出席开幕式,见证这场跨越时空的丝路文明影像对话。

4月18日,为进一步深化美育与科技融合,强化师生科技素养与人文情怀协同发展,在李德仁院士、朱宜萱教授的带领下,实验室党委副书记张婧、副主任蔡列飞、教师第四党支部联合青年联席会组织20余名师生代表,赴湖北美术学院开展“行走的学习:光影丝路·遥感报国”主题活动,深度观摩“百窟千像——从敦煌出发”吴健摄影艺术展。

展览以吴健研究员的摄影作品为核心,通过具象化镜头语言与创新视觉表达,将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中国文化遗产及印度阿旃陀石窟、柬埔寨吴哥窟等世界文明遗迹进行艺术化呈现,为观众构建起历史文脉与当代审美的深度联结。师生们跟随镜头穿越时空,感受丝绸之路的文化交融与历史厚重。
2006年,李德仁院士和朱宜萱教授与时任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共同推进“数字敦煌”工程,李德仁院士首次提出“空地融合、室内外一体化文物三维数据化方案”,并带领师生团队赴敦煌进行航空摄影测量工作。在李院士带领下,实验室黄先锋教授、张帆副教授等组成的数字文化遗产团队历时近20年科技攻关,通过数字技术实现了“窟内文物窟外看”,不断提升“让文化遗产在数字中永生”,并将测绘遥感技术广泛应用于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



同期展出的“空天视觉艺术特展”将卫星遥感数据、宇宙深空影像与新媒体艺术结合,通过数据可视化装置呈现地球生态、星际探索等主题,诠释了自然科学与美学的融合可能,为科研成果的视觉化表达与科普传播提供了创新思路。
参展师生们纷纷表示,本次展览不仅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坚定文化自立自信”理念,更体现了文化遗产的永恒魅力,彰显了现代科技在文物保护领域的巨大潜力。通过高精度影像采集、三维重建等现代科技手段,我们可以更加完整地保存珍贵的文化记忆。这也为大家未来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更多思考和启发:文物保护不仅是历史回溯,更需前沿技术的精准赋能;科技创新的生命力,亦离不开人文精神的滋养。以科技创新服务文化传承,让硬核科研成果焕发文化感染力,正是学科交叉的价值所在。

此次活动是实验室践行“美育赋能科技创新”理念的一次实践探索,通过艺术与科技的跨界对话,激发师生对文化遗产保护与科技创新的深层思考。未来,实验室将持续深化“美育+科技”融合范式,探索遥感信息技术与文化遗产保护的交叉创新,为学科发展注入人文动能,为文明存续贡献科技智慧。
通讯员:熊尚洵